媒体工大

/ BJUT IN MEDIA

《北京教育》(高教):双化协同,质量为先,坚定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时间:2025-07-21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性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华体会现金(以下简称学校)立足于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北京市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实施方案》,聚焦“十五五”建设面临的新背景、新挑战和新要求,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着力推动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扎实走好契合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凝聚共识,筑牢人才自主培养思想根基

教育强国、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和工作要求,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着力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性目标。从如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学校把事业发展放在教育强国、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思考,抓紧推进“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论证,从铸魂育人、服务战略、创新路径和质量提升四个方面凝聚共识,系统谋划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接国家战略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需求,通过绿色化与数智化融合的创新培养体系,推动教育模式向能力培养转型。同时,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质量保障机制,借助数智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闭环管理,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民族复兴使命。

第一,坚定理念,牢牢把握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思想共识。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学校牢记教育的政治属性,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坚守教育的人民属性,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从战略高度审视高等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清晰定位,明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办学共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华体会现金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满足“高精尖”工业发展建设需求而创办的一所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光荣使命。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加注重与国家和首都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未来发展需要相对接,人才培养向国家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倾斜。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对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作用,鼓励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展示才华、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三,明确路径,坚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化理念与数智化技术的协同创新,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数字技术变革双重挑战的回应。学校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整合绿色化理念与数智化技术,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从封闭体系向开放融合演进,为学生提供应对复杂挑战的知识体系与实践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责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全过程服务学生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结合绿色化发展与数智化转型需求,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四,筑牢根基,深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学校将“质量第一”的意识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通过内部质量的自我评估与监控,兼顾外部质量评价的客观反馈,不断优化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进行全方位保障。学校探索建立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从质量意识形成质量规范、从质量规范走向质量自觉的质量文化建设。此外,学校进一步推动数智化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教学和育人全过程的监测和诊断,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效能。

创新理念,构建人才自主培养环境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始终坚持以首善标准为引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国家和首都的战略需求,学校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智能变革、绿色协同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力求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新作为,为国家和首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一,牢固树立以首善标准培根铸魂的育人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学风建设,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以首善标准办好“大思政课”,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思政课改革,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坚定自主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的创新发展理念。《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培养和储备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具有深远意义。学校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多维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巩固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增设前沿数学类课程,对大类基础课程进行升级转型;同时,打造跨专业交叉融合课程库,推进本硕博前沿交叉课程体系贯通,鼓励科研训练教学改革,提升学用结合实效,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聚拢优势学科专业力量,引入跨学科跨学院培养模式,总结试点经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全过程培养。此外,以入选“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为契机,构建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协同,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和政策畅通,推进体制机制、培养要素以及评价标准变革,打造产教融合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模式。

第三,夯实绿色化与数智化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2025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培养数字化绿色化复合人才”,加强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师资等要素建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当前,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科学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思想浸润方面,学校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将绿色文化、低碳理念融入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师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青年。在培养理念转型方面,学校坚持以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引领创新发展,加速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理念下的学科专业升级,深度融入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深刻把握、积极应对北京布局发展的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20个未来产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持续推进绿色化与数智化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将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数字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聚焦绿色低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明确绿色发展、推进数字化赋能、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实现专业教育与绿色教育的有机统一。

优化路径,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质量效能的关键。学校以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改革为核心,通过完善创新培养体系,强化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以及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体系、实践平台、质量管理三者相互支撑,形成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良性循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动力源泉,助力学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根基。

第一,健全支撑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学校以“双碳”战略机遇为点,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线,紧密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对标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对学科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专业设置与绿色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对接,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统筹策划“国家未来教育示范高校”相关工作,打造“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大力建设数智实践基地。学校开展新形态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知识图谱建设,优化课程育人目标、结构,互联互通,开发前沿性、交叉性、综合性“三性”一体的新形态复合型线上线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设相关绿色教育课程,挖掘已有课程内容中的绿色教育价值,开设系列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通识教育选修课,加强绿色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助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第二,构建产、教、研融合发展共享实践平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教育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学校注重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型、综合型设计,实现建设虚拟仿真共享实践资源,推动大数据、虚拟仿真技术在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校内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紧密围绕低碳实践,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融合数字技术的全流程多场景实习实训工程平台。紧密对接产业链发展课程群,以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产业生态的科技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共享。全面落实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举措,形成和完善学校企业双主体、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探索定向式招生和订单式培养模式。推动产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华体会hth体育app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持续完善绿色低碳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办学治校的重中之重。学校把质量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培养一流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构建与一流大学发展相匹配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坚持“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持续优化监督—评价—反馈—改进机制,强化目标导向、风险梳理、流程控制、监测反馈、持续改进,将质量意识落实到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和内部治理各环节,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为学校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学校依托数智化赋能,推动质量保障体系迭代升级,主动对接社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聚焦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精尖产业布局,深化“招培就”一体化联动,完善“入口质量—培养过程—出口质量”的闭环反馈体系,不断优化改进工作措施,切实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和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学校立足于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契合了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也为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面向未来,华体会现金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持续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北京教育》(高教):https://mp.weixin.qq.com/s/d0cstD2AqFxbVK24RbQn-w

文字:聂祚仁         编辑:钟嶷盛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返回列表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

Baidu
map